“流動人口未來依舊會存在,但增長的趨勢可能不像過去那么快,更重要的是,流動的模式,可能從過去鄉村到城市的單面向流動,轉變為城鄉之間、鄉村之間、城市之間多面向流動。”5月11日上午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,過去十年,鄉村居民持續減少,到2020年,占全部人口的比例降至36.11%。為此,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教授,他表示,應謹慎對待人口結構變化的趨勢,同時也要看到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變化。
葉敬忠: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,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。主要研究方向:發展干預與社會轉型、發展政策、發展規劃、農村留守人口、農村教育研究。受訪者供圖
發展要考慮未來新的變化
“我注意到人口區域分布的變化和年齡結構的變化,”葉敬忠說,“從區域變化看,發達地區仍在源源不斷地吸引人口。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表述是,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。這個不平衡、不充分的問題更多表現在區域上,在今天看來,這一趨勢變得更明顯了。尤其是東北地區的人口數量下降問題,此前就引起過廣泛的關注。這一現象需要兩方面來看,一方面可以看到,發達地區對勞動力的吸引,仍舊在增大,說明發達地區的發展態勢仍舊很好。但另一方面,也要看到,這種吸引力,有可能更進一步加劇不平衡、不充分的區域發展態勢,所以要格外謹慎。”
年齡結構的變化,直接影響著勞動力數量的變化,葉敬忠表示,“人口比例的變化趨勢,在未來可能還會延續,這帶來兩方面的問題,第一,勞動力的減少,當前,勞動密集型產業仍是國民經濟發展中重要的部分,而面對勞動力減少的現狀,必須在產業結構調整上,做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應對。第二,老年人口的增加,要求養老體系、政策、制度有更充分的安排。過去,我們主要依靠居家養老,在家庭倫理、孝道等傳統文化仍被絕大多數人認可的情況下,居家養老確實是比較輕松的。但問題是,年齡結構在變化,家庭數量也在減少,未來必須要考慮更多的養老形式,比如社會養老、市場化的養老體系等。尤其在農村,更是如此。過去那種過度依靠居家養老的模式,應該有所改變了。”
當然,并非所有的趨勢都可以準確預測,葉敬忠表示,“發展是為了人,所以要根據人口數據的變化,做出政策上的積極應對,但也要看到,數據反映的是過去的趨勢,未來不一定也是同樣的趨勢,所以要謹慎對待變化趨勢,不能只按照過去的趨勢去制定政策,還要考慮到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變化。”
鄉村居民將變得更加多樣
過去十年,城鎮化速度依舊在不斷加快,鄉村人口比例不斷降低,到2020年,已降至36.11%,全國鄉村人口總數降至50979萬人。
未來會有怎樣的變化?葉敬忠表示,“過去幾十年中,我們確實取得了城鎮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。但另一方面,也不宜盲目樂觀,未來城鎮化的速度,可能不會像此前那么快了。城市化率是有限度的,而且城市也不可能無限制地容納人口。這也是我們國家提出鄉村振興的原因之一。”
盡管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%,多數人成為了城鎮居民,但同時,仍舊有5億多人居住在鄉村,葉敬忠說,“鄉村仍是中國社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,5億多的鄉村居民,不僅是發展的目的,也承擔著社會穩定、國家現代化、糧食保障等眾多重要的社會功能。所以,一定要謹慎對待城鄉居民數量比例的變化,越是在城鎮化加快的時候,越要考慮到發展鄉村的重要意義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在鄉村內部,人口的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,葉敬忠說,“鄉村居民不等于農民,隨著社會發展,居住在鄉村的人口,他們從事的職業、生活的方式也都在變得更加多樣。首先是從事農業生產的,有直接從事種植、養殖的人群,也有從事農產品加工、流通等領域的群體,還有從事社會化服務等工作的群體。而且,隨著社會的發展,科技的提升,今天的農業生產也不再是以前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模式了,而是變得更加體面和有尊嚴。其次是居住在鄉村、卻不從事農業工作的人,他們可能在附近城市里打工,也可能在鄉村從事工業、服務業等領域的工作。比如我們考察過的一個河南的自然村,只有102戶,全部從事樂器加工,這個小村子的年產值超過1億元。”
鄉村居民的分化,是鄉村現代化的趨勢也是結果,葉敬忠表示,“鄉村振興,是為了所有居住在鄉村的人,這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基礎之一,這其中既包括農業農村的現代化,也包括農民的現代化。所以,未來的農民群體,會出現怎樣的分化和變化,這將是鄉村振興中的一個重要課題,也是中國現代化歷程中的重要課題。”
未來城鄉人口流動多面向、多層次
數據顯示,2020年,我國流動人口數量達到3億7582萬人,相比2010年,增長69.73%,仍處在高速增長的過程中。
實際上,自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的流動人口一直在快速增加,流動為工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,也為城鎮化的推進提供了重要的助力。在未來,流動人口又會出現怎樣的變化?
葉敬忠認為,“流動本身,是現代性的特征,人口的流動為社會注入了活力,這一點毋庸置疑。但同時,我們也要看到,過去十年乃至數十年中,人口的流動,更多是從鄉村流動到城市、從欠發達區域流動到發達區域,這種流動,更多是受到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吸引,為了生計或者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、更高的收入而進行的較為單面向的流動,也是更集中在勞動力層面的流動,它一方面驅動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,進而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,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鄉村空心化、留守人口等多個問題。”
隨著社會的發展,葉敬忠認為,未來的人口流動,將逐漸趨向于正常的、多面向的、多層次的流動,“未來可能會是雙向甚至多向的流動,包括鄉村到城市、城市到鄉村、鄉村到鄉村、城市到城市之間,都有可能發生人口流動的現象。從這個角度看,以前鄉村的人流向城市,未來未必不能出現城市人口流向鄉村的情景。同時,流動的層級、目的等也都會有相應的變化,過去主要是勞動力流動,未來的人口流動中,可能不只是勞動力的流動,比如有人會到鄉村就業,也有人回到鄉村創業,這會進一步帶動資源、財富、智力等多方面的流動。事實上,現在就已經有一些人離開城市,到鄉村創業,或者一個鄉村的人,到另外一個鄉村去創業,這樣的現象,在未來會更多。”(來源:新京報)
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
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危卓
樂堡派專注西式餐飲連鎖品牌,鄉鎮創業就選樂堡派!!
新京報訊(記者 秦勝南)7月29日,據商務部網站消息,商務部電子商務司負責人在談到2021年上半年我國網絡零售市場有關情況時稱,今年上半年消費升級勢頭不減、“新國潮”熱度提升,同時在線餐飲消費回暖,銷售額同比增長48.2%。……
4月13日,樂堡派陳家坊店成功舉辦了首次團建表彰活動,公司總經理孫正才與招商部總監張益剛應邀出席了本次活動。……
最近前來樂堡派炸雞漢堡加盟總部考察的創業者絡繹不絕,加盟簽單數不斷飆升!這是什么情況?原來啊,又是一年開學季,即將迎來消費高峰期,聰明的老板們抓住這個好時機,……
可以觀察到,現在街道兩旁開漢堡店的有很多,你可能會感到疑惑,為什么大家都會選擇投資進入西式餐飲這個行業?要是你對西式餐飲少有一些了解,你就會知道這個行業的優勢所在,……
漢堡一類的西式餐飲美食制作簡單、出餐迅速、方便美味,自從進入中國市場以后,就收獲了一大批粉絲,市場認可度高。所以,隨著創業風潮的盛行,很多創業者看準漢堡店的發展商機,選擇加盟漢堡店。每次提到加盟漢堡店,樂堡派不得不再三提醒各位創業者,在選擇加盟品牌的時候,一定要注意辨別,擦亮眼睛。……
“流動人口未來依舊會存在,但增長的趨勢可能不像過去那么快,更重要的是,流動的模式,可能從過去鄉村到城市的單面向流動,轉變為城鄉之間、鄉村之間、城市之間多面向流動。”5月11日上午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,過去十年,鄉村居民持續減少,到2020年,占全部人口的比例降至36.11%。為此,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教授,他表示,應謹慎對待人口結構變化的趨勢,同時也要看到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變化。
葉敬忠: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,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。主要研究方向:發展干預與社會轉型、發展政策、發展規劃、農村留守人口、農村教育研究。受訪者供圖
發展要考慮未來新的變化
“我注意到人口區域分布的變化和年齡結構的變化,”葉敬忠說,“從區域變化看,發達地區仍在源源不斷地吸引人口。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表述是,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。這個不平衡、不充分的問題更多表現在區域上,在今天看來,這一趨勢變得更明顯了。尤其是東北地區的人口數量下降問題,此前就引起過廣泛的關注。這一現象需要兩方面來看,一方面可以看到,發達地區對勞動力的吸引,仍舊在增大,說明發達地區的發展態勢仍舊很好。但另一方面,也要看到,這種吸引力,有可能更進一步加劇不平衡、不充分的區域發展態勢,所以要格外謹慎。”
年齡結構的變化,直接影響著勞動力數量的變化,葉敬忠表示,“人口比例的變化趨勢,在未來可能還會延續,這帶來兩方面的問題,第一,勞動力的減少,當前,勞動密集型產業仍是國民經濟發展中重要的部分,而面對勞動力減少的現狀,必須在產業結構調整上,做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應對。第二,老年人口的增加,要求養老體系、政策、制度有更充分的安排。過去,我們主要依靠居家養老,在家庭倫理、孝道等傳統文化仍被絕大多數人認可的情況下,居家養老確實是比較輕松的。但問題是,年齡結構在變化,家庭數量也在減少,未來必須要考慮更多的養老形式,比如社會養老、市場化的養老體系等。尤其在農村,更是如此。過去那種過度依靠居家養老的模式,應該有所改變了。”
當然,并非所有的趨勢都可以準確預測,葉敬忠表示,“發展是為了人,所以要根據人口數據的變化,做出政策上的積極應對,但也要看到,數據反映的是過去的趨勢,未來不一定也是同樣的趨勢,所以要謹慎對待變化趨勢,不能只按照過去的趨勢去制定政策,還要考慮到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變化。”
鄉村居民將變得更加多樣
過去十年,城鎮化速度依舊在不斷加快,鄉村人口比例不斷降低,到2020年,已降至36.11%,全國鄉村人口總數降至50979萬人。
未來會有怎樣的變化?葉敬忠表示,“過去幾十年中,我們確實取得了城鎮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。但另一方面,也不宜盲目樂觀,未來城鎮化的速度,可能不會像此前那么快了。城市化率是有限度的,而且城市也不可能無限制地容納人口。這也是我們國家提出鄉村振興的原因之一。”
盡管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%,多數人成為了城鎮居民,但同時,仍舊有5億多人居住在鄉村,葉敬忠說,“鄉村仍是中國社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,5億多的鄉村居民,不僅是發展的目的,也承擔著社會穩定、國家現代化、糧食保障等眾多重要的社會功能。所以,一定要謹慎對待城鄉居民數量比例的變化,越是在城鎮化加快的時候,越要考慮到發展鄉村的重要意義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在鄉村內部,人口的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,葉敬忠說,“鄉村居民不等于農民,隨著社會發展,居住在鄉村的人口,他們從事的職業、生活的方式也都在變得更加多樣。首先是從事農業生產的,有直接從事種植、養殖的人群,也有從事農產品加工、流通等領域的群體,還有從事社會化服務等工作的群體。而且,隨著社會的發展,科技的提升,今天的農業生產也不再是以前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模式了,而是變得更加體面和有尊嚴。其次是居住在鄉村、卻不從事農業工作的人,他們可能在附近城市里打工,也可能在鄉村從事工業、服務業等領域的工作。比如我們考察過的一個河南的自然村,只有102戶,全部從事樂器加工,這個小村子的年產值超過1億元。”
鄉村居民的分化,是鄉村現代化的趨勢也是結果,葉敬忠表示,“鄉村振興,是為了所有居住在鄉村的人,這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基礎之一,這其中既包括農業農村的現代化,也包括農民的現代化。所以,未來的農民群體,會出現怎樣的分化和變化,這將是鄉村振興中的一個重要課題,也是中國現代化歷程中的重要課題。”
未來城鄉人口流動多面向、多層次
數據顯示,2020年,我國流動人口數量達到3億7582萬人,相比2010年,增長69.73%,仍處在高速增長的過程中。
實際上,自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的流動人口一直在快速增加,流動為工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,也為城鎮化的推進提供了重要的助力。在未來,流動人口又會出現怎樣的變化?
葉敬忠認為,“流動本身,是現代性的特征,人口的流動為社會注入了活力,這一點毋庸置疑。但同時,我們也要看到,過去十年乃至數十年中,人口的流動,更多是從鄉村流動到城市、從欠發達區域流動到發達區域,這種流動,更多是受到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吸引,為了生計或者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、更高的收入而進行的較為單面向的流動,也是更集中在勞動力層面的流動,它一方面驅動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,進而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,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鄉村空心化、留守人口等多個問題。”
隨著社會的發展,葉敬忠認為,未來的人口流動,將逐漸趨向于正常的、多面向的、多層次的流動,“未來可能會是雙向甚至多向的流動,包括鄉村到城市、城市到鄉村、鄉村到鄉村、城市到城市之間,都有可能發生人口流動的現象。從這個角度看,以前鄉村的人流向城市,未來未必不能出現城市人口流向鄉村的情景。同時,流動的層級、目的等也都會有相應的變化,過去主要是勞動力流動,未來的人口流動中,可能不只是勞動力的流動,比如有人會到鄉村就業,也有人回到鄉村創業,這會進一步帶動資源、財富、智力等多方面的流動。事實上,現在就已經有一些人離開城市,到鄉村創業,或者一個鄉村的人,到另外一個鄉村去創業,這樣的現象,在未來會更多。”(來源:新京報)
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
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危卓
樂堡派專注西式餐飲連鎖品牌,鄉鎮創業就選樂堡派!!
新京報訊(記者 秦勝南)7月29日,據商務部網站消息,商務部電子商務司負責人在談到2021年上半年我國網絡零售市場有關情況時稱,今年上半年消費升級勢頭不減、“新國潮”熱度提升,同時在線餐飲消費回暖,銷售額同比增長48.2%。……
4月13日,樂堡派陳家坊店成功舉辦了首次團建表彰活動,公司總經理孫正才與招商部總監張益剛應邀出席了本次活動。……
最近前來樂堡派炸雞漢堡加盟總部考察的創業者絡繹不絕,加盟簽單數不斷飆升!這是什么情況?原來啊,又是一年開學季,即將迎來消費高峰期,聰明的老板們抓住這個好時機,……
可以觀察到,現在街道兩旁開漢堡店的有很多,你可能會感到疑惑,為什么大家都會選擇投資進入西式餐飲這個行業?要是你對西式餐飲少有一些了解,你就會知道這個行業的優勢所在,……
漢堡一類的西式餐飲美食制作簡單、出餐迅速、方便美味,自從進入中國市場以后,就收獲了一大批粉絲,市場認可度高。所以,隨著創業風潮的盛行,很多創業者看準漢堡店的發展商機,選擇加盟漢堡店。每次提到加盟漢堡店,樂堡派不得不再三提醒各位創業者,在選擇加盟品牌的時候,一定要注意辨別,擦亮眼睛。……